於一個陷於黑暗街頭的女子,她仍然嚮往一道光,為著這道光努力活下去,儘管是社會所謂「不要臉」地活下去。
由吳永剛導演執導的《神女》細膩地運用象徵手法,來述說一個當時中國小人物的故事,而主角正是當時社會所看不起的娼女,大家對她的職業嗤之以鼻,卻看不見她在社會中掙扎的痛苦,而這份痛苦並未打敗她,因為她的另一個身分支撐著她的生活──母親。在電影開頭,以「光」作為主要意象,「日光」、「亮起的街燈」與「從窗戶透出來的光」,都讓人從一個黑夜中看見一道清晰的光輝,那便是一個身為母親的愛,只是夕陽的光、街燈亮起、屋內開燈也代表著她必須開始偽裝自己,走上街頭拉客。神女的生命是充滿矛盾與諷刺的,她為了孩子光明的未來,使得自己不斷地沉淪於黑夜中,她試著掙扎,卻掙脫不出整個社會的欺凌。
運用「光」與「暗」以轉換神女的身分,這讓我在觀影時想到了讓Brie Larson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電影《不存在的房間》,其女主角與神女一樣身不由己,一樣活在無法預知何時結束的黑暗中,但為了那一道光,她們都願意委屈自己,那便是「孩子」的未來,只是一旦確保了孩子的未來,她們便陷入了無止盡的黑暗,無法自拔,神女犧牲了自己成全兒子的未來,而《不存在的房間》女主角則是在被社會質疑自己對兒子的安排後,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。我們能從中看見「光」與「暗」看似天壤之別,其實在我們生命中僅一線之隔,有時支撐人活下去的「光」,或許正是將人推入「黑暗深淵」的主因。
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 https://www.google.com/search?q=%E7%A5%9E%E5%A5%B3+%E9%9B%BB%E5%BD%B1&tbm=isch&ved=2ahUKEwjzgP7au_HzAhWNHaYKHYmOCzwQ2-cCegQIABAA&oq=%E7%A5%9E%E5%A5%B3+%E9%9B%BB%E5%BD%B1&gs_lcp=CgNpbWcQAzoFCAAQgARQtAJY2BFghxRoAHAAeACAAXOIAakEkgEDOC4xmAEAoAEBqgELZ3dzLXdpei1pbWfAAQE&sclient=img&ei=ruB8YfPxIY27mAWJna7gAw&bih=597&biw=1242#imgrc=DmQQaoiqlaoCDM
留言列表